动幅度控制在±0.8以内。
空气阻力降低15%。
能量消耗效率提升10%。
砰砰砰砰砰。
左右脚蹬地轨迹的对称控制开始后,下一步就是……
蹬地与躯干旋转的协同发力。
陈娟的“弧形蹬地”与躯干的轻微旋转形成协同,进一步提升推进效率。
当右脚以弧形轨迹蹬地时,躯干顺时针旋转2°,借助腹外斜肌的收缩。
将蹬地产生的旋转力矩转化为前进动力。
也就是现在这样,左脚蹬地时,躯干逆时针旋转2°,腹内斜肌接力发力,形成持续的旋转推进力。
生物力学分析表明,这种协同可使蹬地反作用力的利用率再提升5%。
相当于每步额外获得40j的推进能量。
躯干旋转角度严格控制在±2°以内。
这通过“旋转阻力训练”实现。
是通过在腰部绑定可调节阻力的旋转训练带。
从而限制躯干过度旋转。
使旋转角度的标准差从训练初期的0.8°缩小至0.3°。
避免因旋转过大导致的能量浪费或过小造成的协同不足。
然后就是……
科技的力量。
跑鞋和地面的针对性。
这里铺设的是和帝都世锦赛一模一样的跑道。
毕竟苏神现在财大气粗。
返修一个跑道。
根本不值钱。
因为只要能够出成绩,那带来的利润可远不止一点钱这么简单。
那针对鸟巢田径场塑胶跑道的弹性特性,陈娟优化了蹬地时的“能量注入-回弹”节奏。
触地时,她的脚掌以0.8/s的速度向跑道施加压力,使跑道产生8的形变,形变过程中储存的弹性势能约为50j。
蹬离时,脚掌以1.2/s的速度发力,借助跑道回弹的21j能量,使蹬离瞬间的推进力提升12%。
这种“借力”策略通过“弹性垫模拟训练”强化:使用不同回弹系数(0.3-0.5)的弹性垫进行弧形蹬地练习,训练大脑对不同弹性环境的适应能力。
使她能在0.003秒内根据跑道反馈调整蹬地力度。
弹性势能利用率从训练初期的28%提升至42%。
当然。
鞋子是一个重要的媒介。
这个前面就已经说过了。
无需赘述。
科技科学以及最针对性的周密训练结合在一起。
就是现在。
陈娟越跑越快的原因。
嘭!
六秒爆发第二阶段!
走起!
陈娟爆发了极速之后,那真是无可抵挡。
她现在在国际赛场上课,都是能够争取奖牌的人。
在亚洲赛场那简直就是——
一道光。
在极速区域瞬间拉开了其余人的差距。
60米,70米,80米。
这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即便放在国际赛场上。
现役选手里面恐怕也只有奥卡巴雷之类因为超级大长腿,带来的生理效应才能够略微压制。
甚至今年。
都不一定能压得住了。
80米之后。
速度开始往下走。
冲刺阶段。
“极限弧形蹬地”的疲劳对抗与发力突破。
就是这两年她的团队要做的课题。
新的做法就是,蹬地轨迹的“内收强化”调整。
那是叫做蹬地轨迹的内收强化调整呢。
砰砰砰砰砰。
80米后进入疲劳状态。
陈娟的蹬地弧形轨迹从“中立型”转为“内收强化型”。
内掌缘的压力占比从5%提升至15%,外掌缘占比降至35%,脚掌中部仍为主要支。
这一调整基于肌电数据的实时反馈:
此时股四头肌乳酸浓度升至9ol/l,肌电信号峰值从210μv降至170μv,发力能力下降19%,通过强化内掌缘发力,可借助股内收肌的协同作用。
肌电信号从170μv升至190μv。
主要是为了,弥补股四头肌的发力不足。
使速度开始下降后,冲刺区蹬地推进力维持。
同时,她的踝关节内旋角度从10°增至12°,进一步缩短触地时间。
从0.105秒降至0.098秒。
通过提升蹬地频率。
抵消步长缩短带来的速度损失。
90米。
肌群发力的“代偿协同”机制!
开启!
冲刺阶段,当主发力肌群,股四头肌、腓肠肌,出现疲劳时,陈娟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