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4章 谢正业21!真正的巅峰即将降临(2 / 7)

的时候,田径队的总教练余位力就已经说过相应的事情。”

“这是很公平的事情。”李韬对于这个事情表示赞同。

“不然的话,那运动员跑这一枪的意义就少了很多。”

“在这一点上,苏神他们还是做得很好,让人没有任何争议。”

“当然如果你无法达标,那就没办法了,只能把名额给他了。”

“这也是今年苏神跑了一场200米达标,原因所在。不然的话估计他连200米都懒得跑了,今年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100米上。”

“好了,比赛即将开始。”

“让我们看看男子200米最终的结果如何。”

“谁是前4名。”

“这次,咱们可是拥有一张外卡,200米,如果跑得好的话,也有机会去跑帝都世锦赛。”

“前提是你要能达标20秒50。”

……

“各就位”。

青唐城体育中心。

指令穿透赛场,8名选手同时俯身,双手撑地的瞬间,技术差异清晰显现。

谢正业与周兵同步摆出曲臂起跑姿态。

却在细节处彰显流派特性。

谢正业的“步频型”曲臂更显紧凑:肘部弯曲至110°,双手握拳,仅用指节触地,手背与跑道呈30°夹角,指节间距窄于肩宽1厘米,肩部微微下沉,整个上半身像被压缩的短弹簧——这种设计旨在缩短爆发力传导路径,同时为启动后的高频摆臂预留空间。

他的前腿膝盖距离地面仅3厘米,后腿脚掌完全贴紧起跑器踏板,脚踝紧绷如拉满的弓弦,核心肌群刻意收紧,将身体重心前移至肩线前方5厘米,呼吸放缓至每分钟12次,避免胸腔扩张影响发力稳定性。

身旁第四道的周兵则展现“步幅型”曲臂特色:肘部弯曲角度略大,双手握拳时指节触地面积更广,间距宽于肩宽2厘米,重心比谢正业稍靠后1厘米。

前腿膝盖距离地面5厘米,后腿蹬地发力点偏向脚掌外侧,显然是在为启动后的大步幅蓄力——

步幅型曲臂不追求极致的启动速度,而是通过稍宽的支撑面与稍大的肘部角度。

平衡爆发力与步长拓展空间。

梁佳宏则采用“标准刚性直臂支撑”。

双臂完全伸直、肘关节锁死,形成与肩同宽的稳定支撑基线。

掌心全贴合跑道荔枝纹表层,指尖朝前并与跑道纹理方向一致,通过最大化接触面积增强摩擦力。

手腕保持中立位,前臂与地面呈90°垂直角,借助“长力臂杠杆原理”将躯干重量均匀分散至掌心,支撑阶段可承受约80%的身体前倾角压力,有效避免起跑蹬地时支撑点偏移,适配其爆发力强、蹬地力度大的技术特点。

梁劲生选择“宽幅缓冲直臂姿态”。

双手间距比肩宽多出15,形成“外扩式支撑结构”。指缝张开约0.5,让荔枝纹跑道的凸起纹理嵌入指缝间隙,额外增加20%的接触咬合点。

前臂略向外倾斜5°,通过拓宽支撑面降低重心投影面积,应对高原低氧环境下肌肉发力延迟问题。

同时借助宽间距支撑的横向稳定性。

抵消起跑初期身体前倾可能产生的侧翻力矩。

适配其技术风格中“启动节奏稳、发力循序渐进”的特点。

第七道的唐星强运用“腕部弹性缓冲直臂技术”。

双臂撑地时肘关节微屈,未完全锁死以保留小幅活动余量。

掌心贴地瞬间手腕主动内收3°,形成“弹性支撑角”,让腕关节成为缓冲支点。

当脚掌蹬地产生反作用力传导至手臂时,腕部可通过轻微形变吸收15%-20%的地面冲击,避免刚性支撑导致的腕部肌腱过度牵拉。

双手间距与肩同宽。

但指尖略向内侧偏移10°。

增强对躯干前伸的牵引引导。

适配其“步频快、启动后衔接加速迅速”的技术需求。

第一道的潘星月采用“半刚性直臂微调姿态”。

双臂伸直但肘关节保留10°活动度,形成“柔性支撑架构”。

掌心贴地时掌心内侧略抬起,仅以掌根和指腹为主要支撑点,减少掌心中部与跑道的接触面积,降低起跑瞬间因荔枝纹纹理摩擦产生的掌部黏滞力。

手腕呈自然放松状态,不刻意发力锁死,借助腕部自然生理曲度缓冲地面反冲力,同时双手间距略窄于肩。

通过紧凑支撑结构提升上肢对躯干的控制精度,适配其“体型偏轻、需通过精准支撑控制身体平衡”的技术特点。

其实你可以看出来这一批年轻选手多多少少都有些科学化的影子在这里。

这是因为苏神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屡屡获得荣誉。

甚至把100米带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那成绩已经到这样了,其余人不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