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3章 疯狂第三棒!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3 / 7)

甚至严重的会影响掉棒。

当然了,风险控制,苏神肯定也是有的“动态容错”应对抽离偏差。

“未完全握稳即抽离”存在两个核心风险,抽离时棒体滑落、抽离后接棒者补握延迟。

滑落应急时,“手指追棒”补握。

若因汗水手滑,或者摩擦系数降至0.4以下,导致抽离时棒体下滑1-2,这时候苏神的无名指与小指会因“棒体滑动的触觉刺激”立即启动“追棒动作”。

0.01秒内下意识弯曲。

通过增加接触点的摩擦力,握力临时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续再通过补握动作固定。

不过这个技术在棒体下滑超过3时失效。

补握延迟时,“惯性握棒”缓冲。

若苏神因肌肉疲劳导致补握动作延迟0.01秒,从0.02秒增至0.03秒,棒体因重心前置设计会自然“贴紧掌心”。

此时重力产生的压力约3n。

同时手臂摆动产生的离心力,会进一步将棒体压向手指。

两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动握力”,足够支撑0.03秒的延迟时间,不会滑落。

至于再多,那也顾不了了。

没有万全之策。

本来就是剑走偏锋。

哪有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说。

……

比赛现场。

进入20米交接区前10米,跑道上的风带着塑胶颗粒的气息掠过耳际,苏神的视线始终盯着前方跑道的白色标记线。

那是他和张培猛反复演练过的“预对接点”。

这个地方倒是没变。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调整了姿势。

肘部不像往常那样自然下垂,而是微微向内屈了个小角度,大概比平时多弯了10度,像半握着个看不见的球。

手掌没完全张开,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蜷起来,形成一个浅浅的“u”形槽,槽底刚好能卡住接力棒的粗细,无名指和小指则贴着掌心伸直,像两片安静的叶子。

这时候他的手没使劲,肌肉是松的,但又不是完全放松。

就像猫准备扑向猎物前,爪子没伸出来,却已经绷着一丝劲儿,随时能动。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脚步随之而来。

身后5米处,张培猛握着接力棒的手指在调整位置。

他没握惯常的中段,而是往棒尾挪了挪,指尖快碰到棒尾的橡胶圈了。这样握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棒的重心往前偏了点,像拿着支头重脚轻的笔。他的右臂贴着身体侧面摆臂,摆幅比平时小了一半,肩膀锁得很稳,没晃。

晃一下,棒的位置就偏了。

本来张培猛这么做,是因为他交接的时候,劳逸送过来,有一些考上。

但随着跑动过程中的振动偏移。

加之又紧张。

让这个接力棒往平常的

原本以为这样做会加剧交接的难度。

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因为这个意外。

反而加大了苏神想要做的剑走偏锋的成功率。

这不得不说是巧合和运气。

但还是那句话,任何的奇迹产生。

任何的小概率事件出现。

本身就离不开巧合和运气。

你别说现实世界体育项目,你就算是严谨的科学项目,各种各样的发明和发现有可能都是在意外之中出现的意外之喜。

没有这些所谓的巧合和运气。

按部就班反而会失败。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的身体渐渐进入了交接区。

两人的步频在这10米里慢慢“咬合”。

苏神每一步落地时,前脚掌碾过跑道的声音很轻,但很有节奏。

张培猛听着这声音,悄悄把自己的步频往他那边靠,就像两个齿轮在黑暗里慢慢卡进齿槽。

苏神的左脚刚踩过交接区前端的黄色线,左臂突然往身后轻扫了一下。

不是用力扫,就像风吹过树叶碰了一下,刚好落在张培猛的右臂前侧。

张培猛一看就明白。

立刻准备交接。

苏神这里的步长悄悄加了几厘米。

张培猛的右臂瞬间有了反应。

不是猛地抬起来,而是像被一根细线牵着,慢慢往前送。

肘部没伸直,还是弯着,但手腕开始往里旋,掌心从朝前转向朝内下方,棒尖微微往下沉,像在瞄准什么。

这时候他的眼睛没看苏神的手。

看了也来不及,速度太快了。

苏神预跑开始,张培猛就已经是知道他要做高速交接。

这也是现在唯一的办法。

张培猛的拇指贴在棒身中段,指尖能感觉到棒体上那些细细的环形纹路,纹路蹭着皮肤,有点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