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变化,而非重新建立发力模式。
在苏神眼里,这整体都是——
博尔特对自己途中跑向心力的重新塑造。
这么做的连锁反应就是:
若切入时倾斜角度固定,如始终保持5度,进入途中跑后需突然增加5度倾斜才能匹配238n的向心力,这种“急倾斜”会导致重心瞬间外移3-5,迫使向心力出现10%-15%的波动,影响途中跑的速度稳定性。
这就是博尔特之前用的模式。
只是他依靠自己恐怖的身体天赋,能够尽量抵消这些副作用。
但要注意,只是抵消并不是完全没有。
只是他跑的太快了,你感觉好像不明显。
可现在呢?
博尔特现在采取的叫做“动态调整”。
本质是为后续向心力“平滑增量”铺路。
然后就是弯道加速。
也开始为途中跑注入“向心力增效动能”。
所以他刚刚做的外侧脚“切线蹬地”,角度外偏10度,使每步的推进力与向心力形成“4:1”的黄金配比,这种配比在途中跑阶段被延续。
也就是说当速度不断增加的时候……
弯道向心力随推进力同步增长。
这就避免了“为追向心而牺牲推进”或“为加速而忽略向心”的矛盾。
髋部转动发力,外侧腿蹬地时髋外旋8-10度,是延长了向心发力的时间。
使得单脚支撑时向心发力阶段占比从直道的30%增至50%。
这让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能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支撑期,而非集中在蹬地瞬间,减少了向心力的“脉冲式波动”。
这样一来,博尔特原本因为弯道加速时依赖膝关节发力,会导致向心发力时间缩短至支撑期的20%,途中跑向心力会呈现“峰值过高、谷值过低的震荡,迫使身体频繁调整姿态,步频被迫降低0.2-0.3步/秒。
这么一改。
博尔特的“髋部引领”本质就可以让向心力与速度增长……“同频共振”。
三阶段联动对途中跑向心力的终极影响,就是——形成“低损耗、高适配”的闭环!
启动的“预调整”、切入的“框架构建”、加速的“增效动能”三者形成闭环,使博尔特在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控制呈现新的优势。
第一稳定性。
向心力围绕目标值的波动幅度≤3%,而普通运动员波动幅度≥8%,也低于自己之前的5%。
第二效率。
每牛顿向心力的能量消耗比普通运动员低12%-15%,因为力的传导消耗开始减少。
第三适应性。
当风速、跑道摩擦系数等外部因素导致向心力异常时,身体的调整速度比对手快0.08秒,比自己之前提升0.02。
这种闭环的核心逻辑是——前序阶段不直接“产生”向心力,而是通过姿态、速度、发力模式的设计,让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自然适配”身体能力。
即向心力的大小由速度决定,而控制向心力的“工具”,使得肌肉、姿态、传导效率由前序技术铺垫。
这也是博尔特能在弯道途中跑实现“速度与稳定性双高”的底层原因。
明显开始对于向心力主动掌控。
那这样他的弯道途中跑。
肯定会提升。
肯定能跑得更快。
苏神说的当然没错。
因为跑步时的向心力并非主动“产生”。
而是通过身体向内侧倾斜,使地面支持力的水平分力提供向心力。
因此,向心力的控制本质是对“倾斜角度”和“支撑力方向”的调控。
若向心力不足,倾斜角度偏小,身体会因离心力外推导致重心偏移,被迫增加脚外侧摩擦发力,额外消耗15%-20%的能量。
若过度提供,倾斜角度偏大,则会增加躯干与地面的夹角,导致垂直支撑力不足,步频被迫降低。
而博尔特今天做了这些操作,包括前面的启动切入弯道以及弯道加速,竟然都是为了后面弯道途中跑对于向心力的主动掌控。
苏神跟打包票之前的博尔特肯定没这个能力。
甚至没这个想法。
那如果这样的话。
他整个弯道……
怕是会起飞。
砰砰砰砰砰。
支撑脚的“发力方向调整”!
外侧脚,蹬地时脚尖指向弯道外侧切线,使地面支持力的水平分力,方向与运动轨迹切线更一致。
其蹬地时踝关节外旋角度随速度提升增加2-3度,确保支持力的水平分量精准指向圆心,减少力的“横向损耗”。
内侧脚落地时脚尖内扣角度从5度增至7度,支撑阶段膝关节内扣幅度加大。
通过脚掌内侧与地面的摩擦,额外提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