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是有几把刷子。
很有些水平。
作为80后,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前辈风采。
苏神看着,都得默默给她点个头。
其实袁奇奇她们还是有些急了,现在根据自己的状态采取采用“三步骤转法“,会更好。
所谓弯道进直道的“三步骤转法”就是70米降内倾至15°→75米至8°→80米直立。
每阶段伴随摆臂平面旋转10°。
支撑腿采用“滚动式着地“:足跟先触地后迅速过渡至前掌,接触时间0.2秒。
躯干旋转幅度控制在±2°,胸锁乳突肌emg值仅180μv,显示颈部肌群完全放松。
可惜,两个小姑娘都有些急于求成。
都舍弃了这个,她们明明掌握过的弯道进直道技术。
有时候根据自己的状态做出合理的技术取舍,也是你通往一流运动员道路上的门槛。
当然还是那句话,她们都很年轻。
有的是机会。
看起来这个技术是比其余的技术要慢一些,可是总体上对比失误,在高手失误频发的衔接段,稳定的技术转换其实……就等于变相加速。
你比如姜兰,就是稳妥的路子,此阶段缩小了与孔令薇差不多一米的差距。
继续往前跑的时候借助两名年轻运动员心急出现的不稳定,要花时间重新调整,又让她继续缩小。
整个弯道出来后。
她基本上已经和第三的孔令薇。
相差无几。
最多也就只剩下了一个身位不到。
“果然第一个出来的还是陈娟!”
“她的实力在所有人里面毫无疑问是第一档!”
杨剑说的同时,旁边的李韬也道:
“韦勇丽也不错,处理的很好。”
至于两个年轻运动员,她俩没有多余的解说,只能说明处理的不是很好,已经被看出来了。
不过年轻人没有必要过多苛责。
两个人都选择了避开。
陈娟进入大直道后,已经建立了一大截的优势,牙买加跑法让她这里没有停下来,继续往前冲。
没有和别的运动员一样定点巡航。
袁奇奇因前期技术变形,步幅/步频比失衡至,且每步左右脚落点偏差达3,被迫分心修正。
孔令薇也差不多,但她的力量水平比前者要差,虽技术完整但缺乏超越动能,陷入“匀速陷阱“。
看看内顷转换时间就知道。
速度率损耗率最低的就是陈娟。
其次是韦勇丽,再其次是……姜兰。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110米,120米,130米,140米。
前面基本上没变化。
陈娟还是一马当先。
甚至差距还在被扩大。
韦勇丽一直咬在第二。
稳稳的卡住。
她现在就是尽可能跟着陈娟。
让自己的速度不要掉更多。
只要陈娟这边能卡住。
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成绩。
如果你确定自己跑不过这人。
但是又想出成绩。
韦勇丽这个跑法,就最为合适。
唯一有变化的就是后面的几个人。
姜兰。
竟然率先完成了反杀。
在大概130米的附近。
反超了孔令薇。
来到了第3名的位置上。
150米!
到了这个距离后,还剩下最后50,这个时候所有选手的血乳酸浓度普遍突破12ol/l。
神经肌肉传导速度普遍下降15-20%。
这时候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会瓦解。
本体感觉会滞后。
中枢会抑制启动。
也就是说大脑皮层运动区放电频率降低10-15hz,属于强制肌肉“节能运行“状态。
这个时候更多是考验运动员的耐力和有氧能力了。
牙买加跑法,也会在这个地方消失掉魔力。
更多需要运动员自己来解决。
即便是陈娟。
因为她要冲击自己的最好水平。
那这里也放不了太多。
既然不能放,那肯定跑到这个地方用牙买加跑法都会有些……不适。
除非你是布雷克那种怪物。
不过好在是她这种后程大步幅的选手。
即便是肌体出现了疲劳。
还是能够依靠自己的生理优势,继续保持一个不错的速度。
典型的就是男子的博尔特。
就是这样做的。
即便是后面累了。
步频有显著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