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而是这是帝王之道。
尤其是在这动乱的年代。
武将的作用,比承平时期,重要了不知多少。
他深读史书,焉能不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他拿起这份奏疏,又再次看了一遍,随即闭目思考了一会,决定把板子分成三七开,板子打周大虎三成,高起潜七成。
现在大明军队最大的毛病就是军法不严,训练荒废,遇见清军懦弱不前,不敢一战。
他要鼓励像周大虎这样敢战的将领。但自己的身边的人,也要照顾一下面子。
这份奏疏传递了一个好消息。
清军要出关了。
这可是好消息。清军在关内肆虐烧杀抢掠,他心中是一直忧心和坐立不安。
出关了,朝廷和百姓总算是能喘一口气得些安宁了。
同时。
他也不知道周大虎这次无令出关,在草原上打的怎么样?也不给他上疏告知一声。
但他从高起潜上疏的奏疏中,可以从中得知周大虎进入草原一切顺利,就是不知战果怎么样?
要知道这可是朝廷近十几年首次军队大规模进入草原上,扫荡蒙古兵马。
清军暂时退走了。
可是……崇祯皇帝又拿起几本关于农民军的奏疏,眉头再次紧皱起来。
虽然陕西新任巡抚孙传庭活捉了流贼渠魁,号称闯王的高迎祥,并已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
但各地肆虐的流贼依然猖狂,多地城池告急失守,百姓受难,城池被毁、官员被屠戮。
崇祯皇帝看到这里,心中只发苦,流贼已进剿了数年,迟迟不能解决,军饷越来越多,朝廷无奈只得加地赋,天灾也是不断,百姓不能休养生息,加上躲避兵荒马乱,大量土地被抛荒,朝廷税赋减少,财政日益困难,入不敷出,如此,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怪圈。
天下形势已是如此,该如何破解?
很快,他脸上闪过一抹焦虑,如此下去,大明江山不保,得有所改变才行。
并且时间越拖下去,大明元气就越损失的多,不能这样下去了。
兵部得换人了,得有一番新的谋划,限期各级将领在规定时间内,剿灭国内流贼,其后,精兵简政,与百姓休养生息。
如此,才能抵御辽东建虏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