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三章 升官(2 / 3)

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钱庄转变了成了大明皇家银行,将宝钞提举司、铸币都给合并了进去,印钞、发钞的事情不再由户部做上级管理,而是成了与户部平级的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机构。

这个机构的架子是王言搭起来的,人手是王言培养的。目前来说,印多少宝钞,是王言说了算的。所以给嘉靖的钱,都是他直接印出来让嘉靖花的,方便的很……

只要嘉靖不忘初心的持续大撒币,让钱流通,没有不懂装懂的人指手画脚,这账就都能随着发展给平上。可以说嘉靖想花多少,就花多少。

毕竟以大明当今的体量,岁入折银一千多万两,那么用最简单的笨办法来算,就能印一千多万两银子的钱出来花。因为没能收上来的银子,是这收上来的一千多万两的数倍。只要百姓们认可新宝钞,在庞大的体量中甚至都掀不起什么浪花。

不过王言印钱还是很谨慎的,都是随着综合上来的各项数据稳定的印钱。因为对于大明这样一个偌大的帝国来说,做什么事情一定不能是轰轰烈烈的,而要稳定。

好像王言虽然在京城折腾的没有一天安宁的时候,但撑死了也没出得了顺天府,于整个大明而言还是没什么大用的。

所有人都知道应该要加商税了,对这个帝国是好的,但是没有人愿意从自己兜里往外多掏钱。还要一脸的痛苦,好像为着这个帝国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一样,整天忧国忧民。

不论怎么说,这两年嘉靖是花爽了。上位四十年了,没有这两年痛快……

“现在船队有船几何?敢战之士又有几何?”嘉靖问起了具体情形。

吕芳回道:“回主子,船队有一千五百料的大船四艘,一千料的八艘,一千料以下、五百料以上的三十六艘,有敢战之士一千五百人,另有其他的船夫水手千余人。有大炮二十门,火铳五百余只,藤甲、纸甲、皮甲一千余副,其余弓弩无算。”

“才两年就发展到如此地步,难得啊。”嘉靖满意的点头,说道,“胡宗宪做得不错。”

他又看了看边上弄着上贡单子的王言,“你也费心了,朕知道,能这么快壮大到现在的地步,肯定少不了你平日里出主意。”

这话听着是夸的,但细琢磨却不是那么好。因为这话里说的,是胡宗宪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没有那么大的胆子,都是王言鼓动的。说王言是个胆大包天的人……

王言拱手道:“陛下,小臣定然是有功劳的,但真说起来,小臣其实也没出多少主意。小臣跟胡部堂说的最多的事情只有两点,一是将士的军饷、抚恤、待遇,二是从南洋采购的货物,尤其以货物居多。

小臣主要考虑的,还是咱们大明百姓的生活。做海贸,一为强大海军控制东南、压制东南大户,二则便是掠海外之财,贴补我大明百姓。

两年来,京城粮、油、糖、盐、布的价格一直稳定,此外小臣扩建了大兴的常平仓,从原本的储粮三万石,到今天的储粮二十五万石,这些粮食足以供应大兴五十二万口百姓吃一个月,紧着吃能吃两个月。抄了京城的粮商,能吃三个月。

此外的盐、油、糖、布等等,小臣都扩建了仓库储备,保证在紧急的时候,可以稳定局势。另一方面,也能借着庞大的储量也稳定市场。若是有人操弄市价,官仓只需放出一些存货来就能让人破产。在这些东西产量不足,供应不上的时候,也能拿出来平抑市价,保障我京城民生。”

嘉靖点了点头,王言在大兴的动作他是最清楚的,这些动作,这些用心,也是让他满意的。不到三年的时间,大兴真的被王言治理的更上层楼。

如果只看京城的话,现在的大明简直是鼎盛之极的盛世。

“你做大兴知县也快三年了,你有什么想法?”

王言赶紧着躬身拱手:“全凭陛下安排,小臣就是一块砖,陛下需要小臣到哪里,小臣就去哪里添砖加瓦,为陛下分忧。”

“这是实话。”吕芳说道,“主子,不管是在淳安还是在大兴,都是忠君爱国,实心用事。”

“吕公公抬爱,这都是小臣应该做的。”

嘉靖端详着手上的一颗明珠:“你做顺天府治中吧,再给你一个同进士出身,免得旁人总拿你出身说事。”

“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言直接干脆的跪地磕头了。

很明显,这就是在提拔王言,并且还给他拉平了出身差距。别管是不是如夫人,现在直接皇权bug上来给抹平了。在今后其他的提拔任用之中,别人也不能拿出身来说话。哪怕那些正经考上的进士都看不起他,都排挤他,但是没关系,大家的资格是一样的。

你能主事六部九卿,我也能主事。你能入阁,我也有资格入阁。谁拿出身说话,就是在否定皇权,就是在造反。

嘉靖笑了笑,转身走人。

吕芳说道:“陛下都走了,起来吧。”

王言笑呵呵的爬了起来,一脸的心悦诚服:“陛下待小臣真是厚爱啊。先前小臣连升六级,从一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