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第2章 公主有心上人了?(1 / 2)

贞观四年,大明宫。

高大的龙椅上,李世民身穿帝王袍,满面愁容。

“众位爱卿,如今渭水之盟已过三年,虽突厥信守诺言,对我大唐边境,再无骚扰之意。但朕之诸位皇子,却被其挟持。如今下落不明,朕心甚是悲痛,每日如在炭火上烧烤一般。众爱卿,有何高见?”

众位大臣们面面相觑,似乎不知该怎么样言语。

是的,这个大唐跟历史上的不一样。

渭水之战中,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杀白马为盟,而是亲手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送到颉利可汗的手中。

这才换来了大唐几年的安宁。

放眼望去,整个大唐后宫皇子们被一锅端了。

李世民也曾经让李靖带领三军去征讨突厥,无奈自己的儿子们的命,都在人家手里捏着。

这仗,打不打都很进退两难。

国不可无一日无后继之人,眼看时间过去了三年,李世民牵挂自己几个皇子,早朝时候,多次朝政此事,都没啥统一的意见。

后宫中,长孙皇后整日以泪洗面,在李世民面前呜咽悲切。

李世民终忍无可忍,今日早朝再议此事。

程咬金心直口快,启奏道。

“启禀陛下,突厥小儿实在是欺人太甚。以俺老程之见,陛下可派奸细,打入到突厥内部,探地殿下们安危,以作里应外合之策。”

尉迟恭一把将程咬金推开,黑着一张脸道。

“陛下,老臣以为此计甚为不妥当。须知那突厥贼子一向很是谨慎,若无意间伤了殿下们,可大事不好。”

房玄龄捋着胡子,陷入到深思。

“陛下,我大唐江山俱在,无须担忧。若说是殿下们安危,也乃社稷之大事。老臣倒是有一言,不知可行否?陛下,为今之计,务必要侧立太子之位,以绝突厥的念想。只是,此计有些委屈殿下们了。假以时日,待突厥贼子误以为皇子们再无利用价值之时,派李将军,再将其一举歼灭。岂不快哉?”

这是逼着李世民要另立其他人为太子。

闻言,李世民悲痛万分。

自己亲子们俱在,却要虚晃一招,立旁人为太子,这是何等无奈之举。

遥想贞观元年突厥贼子大举进攻长安之时,李世民仍心有余悸。

当日,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并不为李世民空城计所欺骗,而是直接提出来,若不将其的皇子们献出,就攻进城内。

似乎是知长安城内,并无多少兵马可调动一样。

这一切,始终是李世民心头的结。

而这一切,都没他的皇子们的命重要。

被掳走的皇子们,包括他钟爱无比的魏王李泰,太子李承乾,还有吴王李恪等等。

如今,这些皇子们命在旦夕之间,在异族饱受监禁之苦,他这个老父皇,自然想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而房玄龄的一番见解,立即引来了大家的附和。

“臣附议。臣也觉得房相之进谏,微明大义,臣觉得可行。”

满朝文武都附议,就连耿直的魏征,也少见地附和房玄龄的策略。

迫于无奈,李世民只好让步。

“暂定太子人选,待救得回高明之后,再行废黜。可,皇室中再也其他亲族,这便如何是好?”

李世民武德九年发动宣武门之变的时候,早就将大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杀死了。

李元霸又少年早死,后继无人。

就在此时,李靖站出来。

“启禀陛下,如今皇家无人,可公主初长成,可考虑一下外戚。一则为冲喜之意,二则为太子之位,早做准备。”

一语惊醒梦中人。

长乐公主和长孙冲很早便有婚约,并无谈及何时婚嫁之时。

如今大唐堪忧,他们的婚事,是该提上日程了。

“爱卿们既都赞成,朕准了。明日便昭告天下。”

贞观四年五月初五,李世民拟定圣旨,责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为妻。

前朝刚传出来此讯息,久居后宫的长孙皇后,长乐公主李丽质便得知了此事。

立政殿内,李丽质趴在长孙皇后膝头,痛哭不已。

她自幼虽和表哥长孙冲常有接触,但其对资质平庸的长孙冲并无爱慕之心。

“母后,儿臣不要嫁于表哥,母后一定要救救儿臣。”

长孙皇后,抚摸着长乐公主的秀发,柔声劝导。

“丽儿莫要任性。自古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况,你又生在帝王之家,身负天下重任,自然不可任性。”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从小将几个子女教导地甚为听话。

唯一最宠爱的公主长乐,也是万分懂事。

可她不知道的是,为何在此等大事上,长乐竟然要忤逆李世民的旨意。

一时间,她秀丽的脸蛋上愁云满面。

长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