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宝藏(2 / 2)

量元素,另外还有一大堆微量元素。

黄豪杰现在一想到这一大堆的氯化钠之类的,他都有些头疼起来,国内一年从生产60007000万吨氯化钠,而海水淡化工厂一年生产的氯化钠高达1126亿吨。

如果这么多原材料冲入市场,可以将全世界的氯化钠市场击溃,问题这样做得不偿失。

如果不利用,只能堆放起来,又是一种浪费。

同样其他大量元素的副产品,也是供大于求的情况,只能拿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储备起来。

看来要和材料研究所商量一下,让他们研究这些海水淡化副产品的利用。

第一次发现生产量过大,也是一种烦恼。

想想日后,如果海水淡化工厂在北方海域铺开来,那生产出来的副产品就更加多了。

考察了海水淡化研究所的情况之后,黄豪杰又带着小秘书和保镖马不停蹄的跑中子星公司去。

海水淡化薄膜就是中子星公司生产的。

黄豪杰看着生产车间里面正在制造海水淡化薄膜,向一旁的黄永东问道

“永东海水淡化薄膜的生产情况怎样”

“半个月前我们完成第一条生产线的搭建,一个星期前进行了试生产,预计年产量在50万平方米左右。”黄永东连忙回道。

“不错你打算把出厂价格定为多少”

“8000华元一平方,其中1500华元是生产成本,另外还有1300华元是给研究所的专利费。”

黄豪杰点了点头,银河科技的研究所是有专利费,如果不是黄豪杰发明的东西,一概要给利润的20作为专利费。

像海水淡化薄膜这个专利,就是由袁全团队发明的,尽管改良之后的海水淡化薄膜专利,原袁全团队的专利贡献度下降到60左右,其中袁全个人就占用专利的30。

也就是说,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厂投入使用,单单是海水淡化薄膜专利,每年就会给袁全个人带来大约4500万华元的税前收入。

毕竟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事情,黄豪杰干不出来,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自毁长城。

而在银河科技之中,研究员或者工程师的收入是非常高的,其中最高的是李想这个材料研究所所长,他去年收入是税前67亿华元。

这主要是李想在材料研究所拥有非常多的发明专利,尽管不是革命性的成果,但是耐不住数量多,所以他年收入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