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太曦殿
苏洵,江尚,诸葛亮齐聚一堂,文武百官皆是肃立两侧。
“请诸位贡生进殿”
伴随着一声高喝,只见一道道人影恭恭敬敬的从外面走了进来,对着三位丞相行礼
点完花名册之后,苏洵手持一本书籍,轻声道“可有人缺席”
“无”
“既然如此,殿试开始吧”
苏洵站出来,看了看手中早已经准备好的命题,轻声道“将考题分发于诸位考生”
话音一落,几个文吏将试卷全部发放下去,如今,长安大夏商行生产的优质纸张已经成了朝廷的特供
若是放在年前,大夏朝廷绝对不会奢靡到如此大规模的用纸
但是时至今日,大夏早已不是当年之大夏
许久之后,一十三位考生皆是将试卷握在手中,两人前后间隔两米,直至殿外
一众文武百官册立两侧,若非今年洛尘不在京,科举殿试也不会如此艰难肃穆
为首的乃是一个身穿灰袍的中年人,眼中绽着睿智的光芒,此人看起来大约有二三十岁的样子
“国史”
看到醒目的两个大字,一众学子皆是面色一怔,依照往年,考试的试题都会写策论,治国之策,兴国之策,救国之策和亡国之谏
没想到,今年的考题竟然是谈国史,这倒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为首的那位灰袍中年却是并未过多的迟钝,提笔就来
“自先秦一分为七,我大夏建元开国,夏祖励精图治,位列中原七雄”
“大秦余威犹在,四方蛮夷觊觎中原沃土,我等三皇子嗣,不敢轻怠,辱及祖上威名”
“南方有蛮族袭境,西方有强秦欺辱,东方有东莱牵制,历经五代,富国强兵,致使不受外辱,然国力不昌”
“四十三年前,南蛮四十万铁骑犯我边境,帝怒,我夏国风骨犹存,先帝欲伐南蛮,有宁公道,不足平四夷,唯有忍辱负重”
“二十五年前,大秦犯我边境,两国对峙,有白公镇守,保我一方安泰”
“十余年前,东莱与我死战,有靖康王佐之,率大夏铁骑,雄战天下,靖边王镇守玉幽关,靖康王殿下镇守冥谷,两相遥望,莫敢来犯”
“陛下曾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大夏历经风雨而不倒,向来不乏忠良死节之士,不缺以身报国之人”
“自先帝时,适逢大变,祸及中原,我大夏现有绝代天骄,禹王威慑南疆,后有天命之人,唯我陛下励精图治,改善民生,富国强民”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广纳贤才,整顿吏治”
洋洋洒洒两千余字,笔落,无声
皇宫之外,一道道人影静静的等待着,也有专门看热闹的,但是大多数皆是长安书院的夫子
此次参与殿试的一十三人,有九人皆是长安书院的弟子
“还没有结束吗”
一个老妇人有些不耐的问了一声
“呵呵,老人家,至少还要小半个时辰”
“这么久啊”
“哈哈殿试乃是我大夏真正的鱼跃龙门之举,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皇亲国戚,唯有参加科举方能举士,老妇人莫要着急才是”
“哎”
荀安秋也是静静的等待着,不发一言,这两日他的情绪格外的失落
“荀先生”
“荀先生”
一道急促的脚步声响起,荀安秋顿时眉头微皱,只见一个书生快步走了过来
“何事”
那书生犹豫了一下,附耳在荀安秋一侧轻声嘀咕了两句,荀安秋整个人如遭雷击一般,呆呆的愣在原地
“荀公,出了何事”
周围的夫子也是面色微变,看着荀安秋的脸上划下两道泪痕,眼中尽是担忧之色
荀安秋微微摇头,双目有些失神,没过片刻,只见一道人影策马而来,马蹄奔腾,至皇宫门前竟然没有丝毫的停留之势
“来人止步,下马”
守卫皇宫的中央军连忙上前一步,大喝一声
“速速让开,十万火急”
柳清纵马入宫,一众中央军皆是面色一变“拿下”
“我有急事,要见丞相或者皇太后”
“原来是柳大人”
林近南看到柳清的身影顿时面色微变,连忙上前打招呼“柳大人,如今太曦殿之中正在进行殿试,三位丞相三令五申,不准任何人出入皇宫啊”
柳清看到林近南后,也是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在林近南的耳旁嘀咕两句,林近南的面色瞬间变了“怎会如此”
柳清紧绷着脸,再次翻身上马,林近南沉声喝道“放行”
太曦殿上
此时一众学子皆是答得七七八八,有的人捧起自己的答卷,频频点头,似乎十分满意
“丞相,时辰到了”
苏洵微微颔首,轻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