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看出,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好。想想也是,边关地带,常年受兵灾,每年的秋天,草原上的蒙古部族更有打秋谷的惯例,也就是会入关劫掠。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要能过好日子就怪了。
如今已经是九月份了,北方的天气已经转冷,特别是在晚上,天气就更冷。百姓还在重建家园,根本就还没住的地方,晚上肯定非常难熬。
看到这一幕,崇祯皇帝心情有点沉重。都不管闻讯赶来的大同府文武官员,下了马,在锦衣卫的护卫之下,走向了百姓中间。
他先是上前,扶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并没有说话,老人也不敢说话。然后,崇祯皇帝又扶起边上的另外一个幼童,摸摸他的脑袋,面黄肌瘦的,实在让人心疼。
转目四顾,看着他们,崇祯皇帝深吸一口气,忽然大声说道“朕来了,这一次,会打得草原上的那些杂种再不敢入关,朕保证,朕必定以最大的努力,保证大家安居乐业”
这些跪着的百姓听了,顿时都有点诧异。要知道,皇上可是金口玉言的,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难道皇上真得有把握,让草原上的那些鞑虏真得以后都不敢入关了这可能么
想到这个,他们又立刻想了起来,去年初的时候,皇上不就是来过一次,把关外河套的土默特部给灭了么这在以前,可是谁也不会信的事情,觉得不可能。可是,如今,皇上又说了好像不可能的话,但是,这可是皇上啊,说不定就成真了呢
想着以后的日子里,要真有那么一天,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关外的鞑虏入关,不再担惊受怕,不用东躲西藏,不用努力一年却都被鞑虏抢了去,那样的日子,怕会是世上最幸福的日子了吧
这么想着,几乎所有的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一起伏地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真要那样的话,有这么厉害的皇帝,他们是真心希望这样的皇上能万万岁,永保他们的平安,从此再不受兵灾。
崇祯皇帝再次扶起又跪了下去的白发老人,同时对其他人和蔼地说道“都平身吧”
说完之后,他转身吩咐道“传大同府地方官员过来”
大同府的地方官员早就看到了皇上在这边的情况,虽然有点远没听到皇上说什么,但是,他们可是看到百姓激动的情绪,听到那山呼万岁的声音。
此时,听到皇帝传召,立刻就担心起来,小心翼翼地过来,大同府知府到了近前,就立刻抢先解释道“陛下,微臣按照朝廷赈灾方略,早已给他们发放了赈灾粮了。”
他身后的官员,也立刻跟着点头,就怕皇上误会,要治他们的罪。
边上的那白发老者听了,同时也看到了知府大人看向他,眼神中有求救的意味,他犹豫了一下,带着点惶恐给崇祯皇帝说道“陛陛下,草民们确实都领到了赈灾粮食,要不是知府大人发放及时,草民们都饿肚子了。”
知道自己要来,地方官府敢不赈灾救灾,那就真是胆大包天了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点点头看向大同府知府说道“卿做得不错。作为地方父母官,就必须要做好当父母官的责任。如今全国都在防灾救灾,此事是决不能马虎的。”
大同府知府一听,自然是连声答应,表示绝不敢怠忽职责。
崇祯皇帝还是有耐心地听完了他的表态,然后转头看向他身后的一名武官问他道“你是大同卫所指挥使”
“末将在”那人正是大同卫所的指挥使,听到皇帝点名,连忙回应道。
崇祯皇帝确认之后,便用稍微严厉的语气对他说道“立刻派出卫所军队,给受兵灾百姓赶建房屋明白么”
虽然边关的卫所军队,比起内地的卫所要好一些。可打草原鞑虏的事情,主要也不是靠他们,让他们参与救灾中,算是正当其用。
卫所指挥使一听,稍微愣了下,这个事情,他可从没干过的。不过皇帝当面下旨,就是给他十万个胆子,他也不敢拒绝的,便立刻答应下来。
崇祯皇帝接着转头看向大同府知府道“地方卫所参与救灾,在江南那边已经有先例了,以后朕会颁行旨意,地方卫所的职能,就都要加上这一项。卿是地方主官,要对地方灾情负责,如遇重大灾情,可申请卫所军参与救灾,事后报于指挥使司。”
“微臣遵旨”大同府知府一听,连忙答应下来。
从皇帝的话中能听出来,如今虽然只是个例,但不久之后,估计全国都要推行这种救灾方式了。
而附近的百姓一听,不由得都是大喜。修筑房屋,正是需要壮力的。而一家子里面,又有几个壮力。可是军队就不一样了,一支军队过来,那可都是壮力,有他们帮忙的话,那房屋修筑的速度,绝对是非常快的,也就能早好些日子不用在露宿了。
此时,他们看着崇祯皇帝在和文武官员谈话,因此,不敢出声道一声感谢。不过他们偷偷看向皇上的眼神中,却充满了感激之色。
处理了受了兵灾的灾民,崇祯皇帝便领军进了大同府,他没有休息,而是第一时间召集了地方军事力量,当然,吴三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