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侯东门豹担当。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由军功第一的关内侯韩信担任。
太仆,掌舆马,由在北地举事有功的大庶长章邯担任。
只是这三人,都不在关中就职,东门豹在函谷关、陕县,韩信则在上郡高奴城,章邯仍督北地、朔方军务,黑夫就靠这三将,东拒六国,北御匈奴,阵容可谓十分华丽。
此外还有典客,掌诸归义蛮夷,由驷车庶长陈平担任,陈平是黑夫最早的幕僚,也是落在远东的偏子,未来可同与关中一同夹击六国,他当然不可能回来就职,暂时挂名而已。
最后是宗正,掌公室亲属,这位子,落在了“长安君”子婴头上。
人多位子少,至于没能混上九卿的众人,武忠侯也没有委屈他们,一边加重爵位分量,一边也委任显赫要职。
比如起兵时的“副统帅”赵佗,别看这厮闷声不做响,好像没多少功绩,但仔细一算,却挺吓人
三十七年,以桂林兵平洞庭郡,三十八年,与吴臣取巴郡,败冯劫,近来又带兵出祁山道,克定陇西郡。
要知道军功第一的韩信,虽然胜仗打得多,但前后加起来,也不过拿下了长沙、汉中、雍三地。这定三郡之功,足够赵佗被拜为关内侯了,黑夫委任赵佗为常被称为“第十卿”的内史。
另一个把兄弟吴芮,以平会稽,以及近来北上夺取淮南数城之功,也被封为关内侯,称将军,执掌江淮兵事,尉阳为其副手。
驷车庶长小陶成了中尉,比起压根不在咸阳附近的卫尉东门豹、郎中令韩信,内史赵佗,他才是真正负责关中防务的人。
也是黑夫最信任的人。
驷车庶长季婴为护军都尉,继续负责情报工作。
黑夫的重心将转移到关中,地方上的旧部也有发去绶印
利咸拜驷车庶长,掌荆州五郡政务。
徐舒拜大上造,掌江东三郡政务。
大庶长共敖为将军,掌岭南五郡军政。
驷车庶长曹参亦为将军,掌齐地海东军务。
这都是战时临时分配,不得已而为之,往后肯定得分权,权太重者调到朝中任官,再从咸阳派新官吏去边鄙,但那是赢得胜利后的事了。
此外,大上造董翳为内史东部都尉。
少上造司马欣为三川守。
其余降将降官如殷通、吕齮、辛夷、李良等,也各有加爵授职。
接下来细细的名单还很长,就不必一一挑出来分说。
总之,除了李于任廷尉正,是对李氏投名状的回报外,其余基本是北伐战争中,功绩比较突出者,且十分合适所得的职务,这名单一出,反对者寥寥,都夸赞武忠侯知人善任。
陆贾已经看了第五遍名单,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除了一处最关键的一处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一边念着左传开篇意味深长的第一句话,陆贾将手按在了名单最高处,大秦摄政武忠侯现在的职务“太尉”上。
陆贾暗道“君侯看来是铁了心,暂不取代秦帝,而欲缓缓图之。”
“如此也好,君侯本为秦吏,骤然夺位,会使得故秦人好感荡然无存,一直宣扬的忠义之名蒙上污点,反而不美。不如以烹小鲜之法,文火慢煮,等再度一统天下,九州稳固,君侯得到了无上功绩,再水到渠成不迟。”
“无其名,敢据其实乎君侯肯定是这样想的罢,像秦始皇帝一样,靠统一天下来赢取帝位,这才是王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过渡期的“摄政”可以随便乱来,不符合礼制
陆贾打定了主意,次日去向黑夫述政时,便下拜道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臣敢言之,今君侯以太尉之职摄国政,实在是名实不符,不伦不类”
“哦”
黑夫还以为这群家伙又要急匆匆地来劝进了,目光从厚厚的文件里抽离,看向陆贾,笑道“奉常刚刚上任,主持朝堂礼度,第一个要规正的人,却是我啊”
陆贾却丝毫没有退让,肃然道“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君侯之位不正不稳,天下诸事亦难正,臣不得不说。”
见陆贾如此认真,半步不让,与先前的圆滑中庸大为不同,好似当上奉常后,换了个人般,黑夫也只好正襟危坐“你说说看。”
陆贾此来是做足了准备,侃侃而谈道“臣历数周时摄政,第一次摄政,乃是周成王时,时周公为太傅、太公望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周公以太傅职摄政,践天子位。”
“第二次摄政,乃是周厉王出奔后,周定公为太傅、召穆公为太保、共伯和为太师。共伯和以太师位摄政,践天子位。”
“君侯若欲名正言顺,便必须践位,受百官之拜,如此,摄政方能行天子之权”
眼看黑夫沉吟不语,或许是在思虑时机不够成熟,会引发动荡,陆贾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