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这公公往出走。
这公公才道“太妃娘娘喜欢贵妃娘娘,天天儿的宣召,没有贵妃娘娘伺候,太妃娘娘进膳都不香甜。”
得!这是说甄太妃想着法的磋磨元春呢。
出了宫,进了轿子,拆开抱琴塞过来的荷包,里面只有一张纸条需银五万两,急!
再没其他了。
是不是元春的字迹,林雨桐也分辨不清楚。
只是这五万两的数目啊,可真是……叫人不多想都不行。
出了宫没回家,直接去了贾府。当着老太太和王夫人的面,把荷包给了。至于太监透漏出来的消息,还是不说为好。这说了,必然就有人把事往四爷身上推,说什么当初要是不跟甄家为难就好了云云。
元春要五万两,那就是五万两能解决这个麻烦。
她们想办法筹措去吧。
这边盖着园子,那边宫里张嘴就要五万两。
王熙凤站在贾母的身后,当时脸上的表情就奇怪起来了。
第二天王夫人又叫林雨桐过去,结果就听说王熙凤往园子那边去了两趟,回来就中了暑,上吐下泻的,连夜请了太医。
林雨桐心说,王熙凤一听是要钱的事,麻溜的躲了。她病了?病了才见鬼了。
因着有赖家抄出来的银钱,如今贾家是很拿的出这笔钱的。找了票号,现银兑了银票出来,叫了林雨桐,王夫人就把银票递过去“别人我也不能放心,只能托你给带进去了。要是能见娘娘,你也见上一见。问问娘娘……可有什么难处……”
林雨桐应的特别利索,别的话却一概也没有。
皇后拜托的事,回来跟四爷一说,四爷第二天就直接问太上皇了。
太上皇不想办,不光今年不办,明年也不想办“等后年整寿的时候再办不迟。”
到了后年,混沌不清的朝堂也该整顿的可以了。
如今难处理的不是贾家,而是王家。
这个王子腾端是一个棘手的人物。
贾家早已不在军中,史家也是虚有爵位而无实职。王子腾自来就在军中,先是京营节度使,在那场政变中,他到底是怎么一个立场?
如果正隆帝是接到太上皇的密旨勤王的,那么王子腾只怕也是接到正隆帝的旨意了。所以,他的作为不代表他的政治立场。如今,皇上成了太上皇,他因为那一晚的功勋擢升了,成为九省统制,巡边去了。
在当时,正隆帝不过是想把这个太上皇的忠臣给调离。以升职的形式调离京都,其实就是调虎离山,少了这个臂膀,好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京城的局面。这个目的虽然达到了,但副作用也很明显。老虎撒出去了,那才真成了老虎了。
这也是元春封妃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跟当年的小年糕一样,年羹尧放在西北,那就是非常棘手的一个人物。
如今的王子腾要真比起年羹尧来,也真真是不遑多让。
回来后四爷跟林雨桐这么一说,林雨桐就明白了。
正隆帝懵懵懂懂的上了位,其实也才是学着做皇帝的。顾头不顾尾的,也不能说当时的处置错了,不过是留下的后遗症有点大罢了。
既然太上皇不想兴师动众,是为了皇上考虑。那么林雨桐就得把这一层善意给传达到了。
皇上脸上多了几分怅然“倒是我的不是了。自家人,该是亲自去问问父皇才是。”
没有避讳林雨桐,直接就说出这样的话。
这话林雨桐没有接,反而问起了上次送进来的酒皇后晚上可用了,感觉如何?
皇后就笑“睡的也安稳了,再没有过大夏天的反而出一身冷汗的事。”
林雨桐就道“那您坚持喝,别断了。您也正当年的年纪,身上暖了,不定就有好消息了。”
这话叫皇后心里一动,这把年纪也都不想着一定得生个儿子,哪怕能生的公主,膝下也不至于荒凉。
这话皇后也当了三份真,更多的则是把这理解成为林雨桐向她表达的态度罢了。认为林雨桐是说,哪怕贾家出了个皇妃,他们也没真就改弦更张。
她心里明镜似的,也表达自己不会多想,就说“你也顺便去看看贾妃,要不然回去都不好交代。”
林雨桐跟皇后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
元春说是封了娘娘,可住的地方却逼仄的很。东宫本身也不大是事实,可给元春的地方,也仅仅是一个小偏院。一明两暗的屋子住着,伺候的也就是俩丫头一个小太监,再没别人。
林雨桐去的时候,她一身家常半旧的衣裳,说实话,穿的都不如家里的三春体面。
不过她倒是不显的拘谨,见林雨桐进来了,就赶紧过去拉了她的手不叫行礼“……知道你进宫了,才说这一回不知道能不能见,你果真就来了。”
林雨桐笑着顺手就把装着银票的荷包塞了过去“娘娘也该善自珍重才是。”
元春笑了笑,又打量林雨桐“不知道的,还真以为咱们是一母同胞